人類歷史進化的過程,就是一個城市化的過程。城市化是我國發展的必然,是推動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巨大動力。劉易斯·芒福德指出城市乃是人類之愛的一個器官,因而最優化的城市經濟模式應當關心人、陶冶人。只有“綠水青山”,才有“金山銀山”。城在林中、路在綠中、屋在園中、人在景中,這才是理性的選擇。然而,伴隨城市化高峰的到來,建筑能耗的比重越來越大,并成為溫室氣體的重要排放源之一。
面對“溫室氣體的排放量占世界總排放量的80%”的事實,中國只能走中國特色的低碳城市的道路。走低碳城市的道路有兩條,第一是發展低碳城市,第二是發展綠色建筑。在工業、交通和建筑三大最主要的能耗領域中,建筑能耗就占社會能耗的三分之一,顯然,綠色建筑則是推行城市低碳化的重要途徑。
建筑節能 刻不容緩
中國的高樓大廈時時在我們身邊拔地而起。建筑節能工作開展得如火如荼,然而,仍有一些新建筑未采用節能技術,而且一些既有建筑也未進行節能改造。比原有建筑耗能還高的設計和材料,例如不通風的房型、導熱系數極大的落地窗、外飄窗等卻經常成為流行。單位建筑面積能耗攀升,建筑能耗總量大增,建筑能耗在社會總能耗中的比重有所下降,但未達到理想效果。
建筑物所涉及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僅包括建筑施工和使用過程,還包括建筑材料的生產過程。發達國家由于城市化水平較高,建筑業發達,建筑能耗長期居高不下。雖然,目前中國建筑能耗遠低于發達國家水平,但是隨著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推進,中國建筑能耗的大幅增長將不可避免。中國人口眾多,如果按照過去的發展模式或者走發達國家的老路,那么即使把全球目前能耗總量的1/4拿來滿足中國建筑的能源要求,也是不夠的。
綠色建筑除隱藏著許多節約能源、節約資金、創造工作機會的經濟效益之外,綠色建筑還帶給我們巨大的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因此,中國必須走出一條充分考慮城市化過程中人均能耗上升,兼顧我國能源條件的集約道路,在城鄉一體化、農民工市民化的長期發展主線下考慮中國的城市建設戰略,實現綠色建筑的行業低碳發展,是構筑未來低碳生活的必要途徑。因此,推廣綠色建筑,降低建筑能耗,實現可持續發展,刻不容緩。
綠色建筑 智慧營造
綠色建筑以其良好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應正逐漸得到社會各界的認可,成為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動力和方向。然而,這并不等于說綠色建筑就沒有問題,通行無阻了。建筑評論家Cathleen McGuigan用“綠色豪宅”一詞點出目前綠色建筑面臨的三大問題,即占地大、造價高、設計局限。
單純追求炫目奪人的外觀設計和高科技的應用,將無法滿足中國建筑節能化的普遍需要。真正的建筑節能并不只是簡單地安裝一些所謂的節能設備,而必須追求真正把實際能源消耗量減下來。
清華大學建筑學院江億教授曾說過,推廣節能我國城市建筑不可能依靠大量的太陽能發電、風力發電、生物質能發電來解決建筑用能,而是要靠合理的建筑設計、用能系統設計、正確的運行管理方法和使用者的節能理念與節能的生活方式來實現真正的節能。建筑能耗降低,建筑物二氧化碳排放量就會減少。
古時候中國人在建筑上有很多智慧:古代中國人用聚集太陽能的方法生火造熱,做飯的時候將爐灶的余熱通向火炕,基本可解決冬季采暖的問題。其次是把建筑物做好,一年中只需開關門窗,就可以解決人的熱舒適問題。
時代行進到高科技和現代化的今天,我們肯定比古代人更有智慧從綠色建筑開始營造低碳人居。隨著人的生活功能的轉換,居住模式也應該轉換。城市是必然要存在的,但是城市里的功能,只有需要城市功能的人才是最有效的,需求不是那么大的,完全可以通過生活方式的改變來實現節能減排的效果。例如退休養老者,他們考慮更多的則是降低能耗,如果能夠把他們的生活方式從城市移到環境、空氣更好的農村去,也能起到節能減排的作用。作為開發商,不能只關注某些特定位置的建筑,更應該關注到精品、可持續、綠色的建筑。
低碳城市 學學別人
可能大家都記得在2003、2004年,北京樓市先后出現兩個經典案例,一個是告別暖氣時代的風尚國際公寓,之后是以恒溫恒濕為理念的當代MOMA,這兩個項目在節能環保方面做得非常突出。
風尚國際公寓
當代MOMA
如今,低碳城市則成為世界各地的共同追求,很多國際大都市以建設發展低碳城市為榮。
自從英國在2003年發表的藍皮書中首先提出了“低碳經濟”的概念后,又陸續衍生出了“低碳建筑”、“低碳城市”等新概念。丹麥、美國等國家也都提出建設“低碳城市”的口號。
為降低新建筑物能耗,2007年4月英國政府頒布了“可持續住宅標準”,對住宅建設和設計提出了可持續的節能環保新規范。在具體操作層面,政府宣布對所有房屋節能程度進行“綠色評級分”,從最優到最差設A級至G級7個級別,并頒發相應的節能等級證書。被評為F級或G級住房的購買者,可由政府設立的“綠色住家服務中心”幫助采取改進能源效率措施,這類服務或免費或有優惠。
美國環保局也對有利于節能的建筑材料授予“能源之星”標志。美國采購法規定政府必須采購“能源之星”認證產品?!澳茉粗恰遍g接地成為政府強制性行為,是國外產品進入美國市場的技術壁壘。
德國的《能源節約法》規定,消費者購買或租賃房屋時,建筑商必須出示一份“能耗證明”,告訴消費者該住宅每年的能耗。新法規還鼓勵企業和個人對老建筑進行節能改造,并實行強制報廢措施。
發展綠色建筑是經濟發展和城市建設的必然要求。發展綠色建筑,既要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會對后代人構成危害。發展綠色建筑要從全局考慮,從人類可持續發展角度出發,推行“低碳生活方式”,提高公民的低碳意識,積極營造公民關愛自然、關愛生命、關愛地球,以低能耗、低污染為基礎,政府、企業、公民共同參與的低碳生活環境,不失為一項“利在當代、功在千秋”的英明舉措。
來源:中華建筑報